输掉4架阵风战斗机后,印度做的第一件事,是回头再买114架。这操作让人有点看不懂,感觉更像是在赌气,而不是在打仗。刚在战场上栽了跟头,扭头就加倍下注,新德里的这步棋,让外界对他们的战略判断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那场空战其实只持续了52分钟。对印度的王牌飞行员来说,这52分钟大概是他生涯中最漫长的一段。直到巴基斯坦的霹雳-15E导弹离机体只剩三秒钟,他座舱里的警报才疯狂响起。三秒,连弹射逃生的念头都来不及形成,更别提做什么规避动作了。
这不是一场公平的对决。战斗开始前,印度的整个防空体系就已经瘫痪了。巴基斯坦空军的目标非常明确,他们用JF-17 Block 3挂载着CM-400AKG导弹,精准地敲掉了印度S-400防空系统的“眼睛”——91N6E远程预警雷达和96L6E低空补盲雷达。失去了雷达的S-400,就算导弹再厉害,也成了一堆没用的摆设。从那一刻起,印度的纵深防空链条就被彻底切断。
真正让“阵风”飞行员绝望的,是全面的技术压制。面对歼-10C的新一代AESA雷达,“阵风”引以为傲的电子战系统几乎毫无反应,连对方是搜索还是火控锁定都分不清。紧接着,机载雷达、通信系统、电子对抗设备全部失灵,战机瞬间变成了又聋又瞎的铁棺材。
导弹的差距更是致命的。英国《空军月刊》的资深分析师艾伦·沃恩斯最近在一篇报道里提到,巴方人员首次确认,他们装备的霹雳-15E真实射程能达到190至200公里。这款导弹不仅有AESA导引头和双脉冲发动机,还能在飞行中途修正弹道,末端还能进行高速冲刺。相比之下,印度“阵风”挂载的“流星”MK1,最大射程只有150公里,实战中一发未中。
战后的清点结果冰冷而残酷。根据巴基斯坦方面核实的战果,共有4架“阵风”战机被击落,编号分别是BS001、BS021、BS022和BS027。此外,还有1架苏-30MKI和1架米格-29也没能返航。对于这几架飞机的下落,印度方面至今没有给出任何公开说明,但在情报界,这几乎已经是确认的损失。
这场在5月6日夜间到7日凌晨爆发的冲突,是本世纪以来南亚最大规模的空战,双方总共投入了114架军机。印度空军出动了72架,摆出了一个庞大的攻击编队。而巴基斯坦则以42架战机迎战,主力就是歼-10CE和JF-17 Block 3。
更有意思的是巴基斯坦在胜局已定后的一个举动。5月10日,巴方锁定了印度阿格拉空军基地一架即将起飞的A-50I预警机,那是印度空军的“大脑”。只要按下发射钮,印度的指挥体系就会彻底瘫痪。但行动在最后一刻被叫停,巴方给出的理由是“为了保全印度空军的颜面”。这句话,比击落它本身还要伤人。
如今,印度急着采购“阵风”F5新型号,看起来雄心勃勃,却没能触及问题的根本。现代空战早已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巴基斯坦用精准的装备组合和成熟的战术,已经悄悄改写了南亚的天空格局。
未来的天平只会更加倾斜。随着歼-35A这种隐身战机提上日程,巴基斯坦空军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如果印度还停留在“买更贵的飞机就能赢”的逻辑里,那下一场对抗的结果,恐怕现在就已经写好了。这场52分钟的交锋,留下的最大启示可能就是:南亚的天空,已经变天了。你怎么看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