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打算写的,想着十一假期把最近的一些想法整理整理,结果里面正好包括这个话题。
这两天后台的留言多得不行,全都是在问关于K签证的事情,气得我都要爆炸了。
我今天想聊的事儿和K签证没啥直接关系,主要就是借这个题儿说说。
其实我也没太为K签证的事情烦恼,我想表达的更多是一种整体的思维转变,是从根本上的逻辑层面,而不是表面的现象。
说到K签证,我觉得大家也不用太过担心,想得太复杂了。
我们可不是美国嘛,现在中国也还没做好成世界移民大国的准备呢。签证和绿卡的申请都难得跟大熊猫似的珍贵。
出台这些政策,其实没打算像大规模引进国际人才那么激烈,数量和素质上都会有把控,大家可以放心啦,绝对会非常小心翼翼。
换个角度来说,现在别觉得中国就是香饽饽,全球的顶尖科技人才都在外头等待着摇号呢,谁又会偏偏考虑到到中国来生活呢。
大概是那些假洋鬼子在国内的社交平台上给大家散布了谎言吧。
依我看来,由于这些深层国家多年来一直在操控舆论,全球不少人对中国其实一无所知,甚至还会相信一些挺离谱的谣言。
遇到这种局面,即使你出再高的价码,对方大概率也不太愿意接。
这,算是实话实说吧。
要移民到别的国家,待遇和工作那块儿是一个事儿,但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可得重视,真的是差挺多的。
我就随便问问大家,你们觉得啊,国外的人才,要是来咱们这儿,像那种非升职不可、搞得挺激烈的,真能卷得动吗?
他们当中大多数,偶尔旅游还行,真要长时间待着的,少得可怜。
所以呢,我们现在有点自以为是地觉得,一旦K签证一放开,人才源源不断地涌进去,实际上只是个美好的幻想罢了。
其实这几年,在咱们中国长期待着的外国人数量,还真是下降了一些。
其实最近咱们这边单方面放开免签政策的角度多了不少,旅游的人也自然多起来。
到2025年上半年,外国人进出境的总次数大概是3805.3万,和去年比起来多了30.2个百分点。里面走免签渠道的有1364万,占总数的71.2%,这个比例比去年也蹭蹭上涨了53.9%。
从旅游到工作,这之间可是遥遥无距呀。
好了,谈完了整体方向,接着我再聊聊由此带来的一些具体问题。
如今,我们在评估和运用人才方面,和那些西方发达国家比起来,其实还算得比较随意、缺乏精细化。
说到底,高端的人才其实也并不算多。
虽然咱们给出的条件不错,可是这几年,真正那种顶尖的顶级人才到中国的,还是少得可怜。
在这其中,华侨华人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比例挺大。
就是说,要是纯外国人,除非走投无路,不然基本不会来中国。
我觉得呀,咱们还是打消这个念头吧,觉得能真正把最顶尖的专家吸引到中国来,基本就是做白日梦。
再说了,咱们的科研环境跟国外比起来,还差点意思。
我跟这些科技人才交流挺多的,他们都反映一个共通的事儿:要想回国,可得下很大一番决心才行。
首先,生活环境变了,北京上海的房价,那可不是一般的城市能比的,小孩子上学要是没照料好,得买学区房才能放心。
大人们拼命地拼,孩子们也跟着折腾,海淀区这六所重点小学为何如此激烈呢?里头有不少归国科学家的孩子,也在里面竞争。
这和国外那种培养方法,可完全不一样哦。
他们的待遇,不太够在这样的城市过得舒坦。
第二个方面,就是科研氛围比较宽松。虽然现在美国把搞科研的人搞得压力挺大,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对科研人才的培养还是挺有耐心的。
他们可以拿着相对丰厚的薪资,长时间进行基础性研究,没那么着急一定要快出成果。
也就是我们最近才一直强调的“耐心资本”或者“耐心科研”。
在咱们国内,这事儿太急了,真是挺难熬得住的。
第三个方面就是科研体系各异。
这事就不多讲了。
搞项目的时候,评个称号可是费了不少心思。
虽说这两年状况好了一些,但依旧是你争我夺,拼得头破血流。
第三,外来的和尚总是更容易念经。
曾经一段时间挺疯狂,那些外来引进的人拿着高薪,其实咱们得好好衡量一下,究竟有多少是真正为国家做出了那种非常重要、突破性的贡献呢?
不多。
名不符实。
有不少人利用其中的漏洞,搞得那些踏实做学问的年轻人大受伤害。
不少学校只承认那些外国的顶尖期刊。
很多人只关心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实际上国外那些所谓的核心期刊,只要有渠道的,出点钱就能搞定发表。
一发完稿子,连个中文翻译都没见到,发出去之后,评职称就算数了。
可是,又有多少是真正有份量的呢?
咱们自己,怎么就弄不出那样的国际顶尖期刊呢?
都跑去别人那发表文章,自己的思想体系还是别人的,觉得这样难免会一直受到限制,是不是感觉一直被人牵着走呀?
第四,重视理工部分过度,而忽略了文科内容,已经变得十分不均衡了。
我明白国家要走科技强国这条路的意思。
我想表达的是,文科薄弱,并不是文科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我们教育体系和社会筛选方式的原因。
大家瞧瞧高志凯教授,最近聊的事儿都直戳核心,要害所在。
德国的外长最近也没闲着,他直截了当地说:“你这个战败国,还能怎么说呢,难道不就是这样?”
我们为什么没有认真想过,盟友们惊讶的真实反应到底有多大作用呢?
如今这个时代不一样了,欧洲的德国、意大利这些曾经的法西斯国家,我们没必要非得摆出一副善意满满的样子,想怼就怼,想合作就合作,别再搞得太客气了。
你越退让,人家就越觉得你没底气。
文科确实挺有用的,想走向世界光靠科技是不行的,科技固然重要,可是要搞好舆论战、把握方向,还是得靠文科的力量。
有的文科教授跟我提过,现在一些重点高校里,部分理工科引进人才的工资都挺吓人的,几百万、几千万的都有,几乎没有封顶的感觉。
我想跟我们相关BM说两句话:
最顶尖的人才,绝对不是光靠钱吸引来的,绝对是靠高层次的思想引领才能迎来。
钱学森都不用跟你那点零钱计较。
要吸引人才,得靠理想、信念,还有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高尚的道德旗帜的激励,再加上一个优越的科研环境,才能把人搞过来。
而这些,可得靠文科的呐喊,以及一帮真正的爱国脊梁来撑腰。
咱们得真正相信自个儿的信念,站在历史的正确立场上,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幸福。
最优秀的专家,咱们国家也完全有能力培养出来。
只要我们把现行的教育体系搞得更完善一些,只要我们给年轻学者一个更宽松一点的环境,对我们自己的人也就更好了。
咱们中国人啊,脑袋那是相当灵光。
两弹元勋敏公这一辈子,可从没走出过咱们的国门,这跟谁比起来,差距可就挺大的了。
我们想没想过一个问题:
你有没有想过个事儿:那么多年来,清华北大这些顶尖学子,挺多都去了美国,还留了下来,反而咱们中国的很多达官贵人及其子女在美国淘金、安居乐业,弄得人羡慕不已,可这国家的发展不是也挺不错的么?
因为,那帮精英实在是非常聪明的人,他们能在国外靠自己的才华挣到财富,可始终只是二等公民罢了,总是在别人的体系和规则里打转。
留在国内的,也许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但他们面前有一块空白的地盘,得靠自己去搭建一座城堡、一座城市。这帮人是规则的制定者,得不断试错,这个过程能激发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整体意识。
中国,始终只能依赖这一群人。
咱们别老想着搞个什么大佬,一下子就能改变整个历史走向。
不太可能啦,毕竟美国已经把防线搞得死死的了。
想要的东西,即便拿不到,也要让你彻底扼杀。
我们还能指望的,大概还是海外的中国人,毕竟在AI这个时代,他们占了相当的一部分。
你可以关注一下deepseek团队,了解一下他们的动态。
只要我们对身边的人更关心点儿,到时中国肯定会变得非常厉害。
有时候想起那些事儿,真让人生气。
你嘴上嚷着这个那个,走过这么多年,到底收获了啥呀?
就像谈恋爱里跪舔的,有几个好下场?
道理就摆在那里,很容易懂嘛。
要把食品安全搞牢固,把教育搞到位,别那么拼命竞争,也别推那么多预制菜。我们其实用不着什么稀罕的东西都送到别人手里。
只有大陆的群众过得特别幸福,那种创造力啊,拦都拦不住,根本不用你操太多心,只要你真实展现出来,让他们向全世界展示就行了,已经足够吸引眼球了。
人本主义,算得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
指望别人都能行,倚仗山峰终会崩,只有靠自个儿才靠谱。
革命的首要目标就是弄明白,谁是咱们的伙伴,谁又是咱们的对头。
我不太清楚那些人是不是咱们的敌人,不过我知道,印度肯定不是咱们的朋友。
加拿大都被印度人占了,去温哥华、多伦多一看就知道了。
制定我们的ZC,得全盘考虑,做一份系统的评估。
到底哪些人是真正咱们得要的,我们用什么招数把别人吸引过来。
保持基本的贸易联系就行了,没必要搞得太亲密。
之前就提过了,像盾构机啊、高端制造线啥的,不用专门让印度学,也没必要帮他们。
这个国家嘛,平时帮一把,危急时刻偶尔出手一下,也不能太依赖。
印度兄弟们,旅游也没啥必要让他们过来,就让他们一直沉浸在自己的自大里,不也挺不错的吗。
让东南亚的年轻人多一些来中国,这效果可比让印度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因为越南、菲律宾这些国家的老一辈对中国的印象早就定型了,反倒是年轻一代对中国的现状接受得挺快。
不用非得请那些上层精英的孩子,意义也不大,这些人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关注的精准对象。
这事儿,咱们以后再提。
说白了,对咱自己人得宽松点儿,得在教育的根本上动点脑筋,别老把孩子们的创意给扼杀了;大学里的科研环境也得变变,别再那么内卷,也没必要天天盯着成果,硕士博士遍地跑,人才白白浪费了。
其实不用花太多,关键是在于人心一只在。这样一来,大家才有更多的精力和信心,安心去搞科研,不用担心资金问题。
我特别推荐一句,就是多多关心一下高校的年轻人,实在是压力挺大的,我常常觉得挺心疼的,也在想,可真的有人在意他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