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这把椅子,谁坐谁腰疼,石破茂刚叫了一声“我不玩了”,椅子还没凉,高市早苗已经拎着铁锤冲上来,一副“我来修”的样子。米袋比去年贵一半,东京超市里的大妈把袋口捏了又捏,嘴里嘟囔“再涨就只能喝西北风”,下一秒新闻弹出“自民党丢多数席位”,大妈手机差点掉米堆里。
1955年以来头一次,自民党加公明党凑不够50席,在野党直接抱走76席,开票夜涩谷的年轻人举着手机拍大屏,弹幕刷屏“活久见”。石破茂灰头土脸辞职,官宣视频里嘴角还在抖,据说菅义伟和小泉进次郎前一晚堵在办公室门口,一句“兄弟别撑了”,他当场签字。老百姓不关心剧本,只想知道明天便当会不会再涨30日元。
高市早苗出场自带鼓风机。2022年安倍追悼会,她在东京举着麦克风喊“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右翼大爷们鼓掌拍到手红。可经济圈的哥们却背后冒汗:中日贸易3500亿美元,汽车零件、海鲜、化妆品全指着对岸港口,真要翻脸,工厂老板先哭。智库偷偷算过,关系恶化2.3%的GDP就蒸发,差不多一个丰田的年产值。
修宪、钓鱼岛导弹,她张口就来。2021年她一句“岛上该摆导弹”,北京第二天召见日本大使,渔业谈判直接冷场。渔民老佐藤在冲绳气得拍桌子:“我的鱿鱼谁来买?”高市在镜头前叉腰:“国家安全第一。”弹幕飘过“饭都吃不上还安全”。
另一边,小泉进次郎端着环保牌小跑入场。2019到2021年当环境大臣那会儿,他给横滨超市塑料袋贴上5日元价签,小姑娘点头说环保好,收银阿姨翻白眼:“袋子收钱,菜价咋不见掉?”年轻选票确实涨了点,但党内大佬撇嘴:“小毛孩。”后台不够硬,政策落地就被店家和议员联手打折。
林芳正走慢棋。当外相时,2022年8月去柬埔寨蹭了顿深夜粥,和中国外长碰杯,回东京就开记者会:“邻居要处好。”话软,党内心腹还是少,派系聚餐他坐门口,敬酒都轮不上。和事佬形象暖,投票箱里却冷冰冰。
米价、关税、饭碗,三件套套在选民脖子。美国特朗普挥舞汽车关税大刀,丰田、本田生产线已经天天算加班。要是再和中方撕破脸,一半产能可能打盹。企业工会把意见箱塞爆:“别折腾了,订单要紧。”野田佳彦趁机喊“降消费税”,网络转发量秒破百万,评论区一片“这个实在”。
自民党内算盘噼啪响:高市能带来保守票仓,可经济账难平;小泉抓年轻人,但党内老人嫌嫩;林芳正稳,却没人抬轿。大佬们轮流约吃饭,谁坐主位还没拍板。街头的拉面馆里,大叔把汤喝完,一抹嘴:“谁当都行,拉面别涨价。”
镜头拉回高市早苗,她踩着木屐似的节奏跑地方拉票,握手握到指关节发红,嘴里重复“防务改革、经济重生”,现场大叔点头,回家一算房贷又叹气。手机推送弹出预测:若她上台,对华出口可能掉一成。屏幕前的白领关掉手机,继续加班。
小泉进次郎把环保演讲开进大学礼堂,幻灯片闪着绿光,学生鼓掌,旁边教授小声嘀咕:“电从哪来?核电还是煤电?”风头看似很猛,党内旧势力只当看热闹,预算会议一句“补贴哪来”就能把他噎回去。
林芳正深夜还在事务所改演讲稿,助手递来民调数字,他揉揉眼:“先别发,再压一压。”想走中间路线,却两边不讨好,温和牌打多了被说没魄力,想硬一点又担心选票跑光。
街头采访,便利店女孩说:“工资不涨,首相换谁都一样。”出租车司机拍方向盘:“油价再涨我就得回家种地。”老百姓把焦虑写在脸上,政客把口号写在海报上,谁真听谁,看投票日那天。
高市早苗的支持者举着“保卫日本”的旗子,对面是手拿“降税”牌子的野田粉丝,两队人隔着马路互喊,警察在中间维持秩序,像隔开两锅沸水。社交平台热搜第一还是米价,第二才是首相人选。
电视辩论晚上八点开播,高市穿深色西装,一句“我要修宪”赢得掌声;小泉谈绿色经济,镜头扫到观众席打哈欠;林芳正说“对话最重要”,弹幕飘过“困了”。收视率在九点半登顶,随后秒降,因为超市限时折扣开始,大妈们换台抢鸡蛋。
投票日前一周,自民党地方支部电话被打爆,有人喊“支持高市”,有人吼“别让她乱来”。总部大厅里,传真机吐纸不停,像失控的打印机。媒体蹲门口拍表情,工作人员苦笑:“别问我,我也不知道。”
开票夜,东京塔下人群举着手机等结果,红灯闪三次,最终数字还没出,外卖骑手先喊“拉面半价”,人群一哄而散。政治大戏落幕,生活继续。
谁坐那把椅子?米价先答不答应,工厂订单先答不答应,大妈的购物袋先答不答应。首相换得快,账单跑得更快。你觉得下一顿便当会便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