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支那的私立学校,最近学会了一个新规矩:先收信,再听爆炸声。
恐吓信是前奏,内容简单粗暴:给钱。如果不给,或者给得慢了,校园周围就会响起爆炸。这不是为了大规模杀伤,爆炸的威力控制得很好,刚好能震碎玻璃、推倒一两截围墙。
这是一种精准的暴力广告,目标客户只有一个: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家长。袭击者很清楚,炸毁一栋教学楼的成本和风险,远不如制造一种“孩子随时可能出事”的持续恐惧来得划算。
别亨、IELTS、ALL STAR……这些在当地颇有名气的私立教育机构,无一幸免。一名老师的话戳破了这层窗户纸:“我们不得不付钱,因为我们要对学生负责。”
一句话,道出了这场勒索游戏的核心密码。袭击者攻击的不是建筑,而是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对下一代的责任感。他们把孩子们变成了人质,把学校变成了提款机。这种买卖,比直接抢银行的收益稳定多了。
有趣的一幕紧接着上演。当地一支抵抗组织,NBPDF(人民国防军的一个分支),第一时间站出来公开声明:这事不是我们干的。
他们的发言人说得斩钉截铁,把锅甩给了一群模糊的“不法分子”,甚至暗示里面混杂着亲军政府的民团成员和刑满释放的囚犯。最后,他们还颇具讽刺地呼吁:“如果再有人向你们勒索,请向我们NBPDF举报。”
这个声明本身,比爆炸更有看头。
它揭示了密支那,乃至整个缅甸当下的权力真相:真空。官方的警察和军队在哪里?在这场针对儿童的系统性袭击中,他们是隐形的。本该维护秩序的国家机器,彻底失灵了。
一个地方的权力如果不由官方掌握,就必然会被其他力量填补。现在,至少有三股势力在密支那的阴影里互相角力。
第一股,是发动袭击的“不法之徒”。他们是谁?不重要。他们可以是任何一群拥有武器和胆量的人。在秩序崩坏的地方,暴力就是最硬的通货。他们用炸弹宣告,自己有能力制造混乱,从而有资格从这份混乱中收税。
第二股,是失能的军政府。他们在名义上统治着这个国家,但在许多地区,他们的控制力不出军营。保护平民、尤其是保护儿童,早已不是他们的优先事项。这种缺位,本身就是一种纵容,为暴力滋生提供了完美的土壤。
第三股,就是像NBPDF这样的抵抗组织。他们很有意思,一边在跟军政府打仗,一边又想扮演地方秩序的维护者。他们公开撇清关系,设立举报渠道,本质上是在进行一场“合法性”的公关。他们在对当地人说:看,军政府保护不了你们,那些亡命徒在伤害你们,只有我们,才是未来的希望和秩序的代表。
于是,学校的围墙成了三方权力的角斗场。袭击者用炸弹收钱,抵抗组织用声明收拢人心,而军政府,则在沉默中失去一切。
这场从2022年开始,从勒索商家升级到恐吓学校的浪潮,标志着缅甸内部冲突的进一步恶化。它不再是单纯的军事对抗,而是社会层面的全面溃败。当一个国家的暴力不再局限于战场,而是开始系统性地吞噬医院、学校这些文明社会的基石时,意味着最基本的社会契约已经撕毁。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说得清清楚楚,儿童有权在安全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但这纸公约,在密支那的爆炸声面前,显得无比苍白。
真正的悲剧在于,炸弹每一次响起,无论勒索成功与否,都有一个输家是确定的——那就是缅甸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