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汉朝,那绝对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扛把子”,横跨西汉东汉,一口气统治了四百多年,期间换了二十九位皇帝,热闹得很。整个江山版图,前前后后扩展到巅峰,无论是长安还是洛阳,都是顶流大都市,跟今天北京上海可有一拼。要问怎么来的,那得追到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刘邦吃了苦头还不服,最后“死磕到底”,打赢垓下之战,把项羽送上了末路。汉家天下便从此开张,国号就叫“汉”,源头就来自刘邦被项羽封的“汉王”,这名字也算承接了点江湖恩怨。
别看刘邦起步时名头不大,人家混进泗水亭长,靠着义气和人缘,等到秦末起义,他一声“跟我干”,兄弟们还真就愿意跟着他拼。秦朝倒台,项羽一开始还舍不得完全放权,硬把刘邦封在僻远的汉中。可刘邦没认怂,搅得楚汉斗了四年,最后萧何操盘后勤,韩信出谋划策,张良搞定外交,彭越搅乱项羽后方,一套连招下来,项羽败北,汉朝正式登场。定都长安,西汉作古,后头还有东汉接力,合起来被称“两汉”。
开局之后,刘邦也知道不能只靠打仗,得让百姓能喘口气。他采纳叔孙通建议恢复礼法,封三公九卿,萧何当丞相,提出“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狠话,费尽心思收回割据大权。最初汉朝元气不够,北方匈奴那边嚣张得很,冒顿单于有点像草原上的boss,闹出“白登之围”,刘邦差点被团灭,只能妥协。但好在后半程靠“和亲”,给匈奴送点公主和财宝,算是用媳妇和钱换个安稳。
刘邦一走,人还没凉透,吕后上台做主。她延续“黄老之学”——意思差不多是别瞎折腾,让百姓缓一缓。但吕后也不忘给自家人开后门,结果“诸吕之乱”爆发,差点搅得江山又乱起来。好在吕后一去世,刘家的血亲强势回归,汉文帝刘恒上线,接着施行无为而治,轻赋减税,搞经济恢复。紧接着汉景帝继续这波操作,虽然中途有“七国之乱”,但只花三个月就把乱党压下去了,国家稳定,经济上升,全民幸福。这一段日子,被后人称作“文景之治”,说白了就是老百姓过得滋润,安居乐业。
可盛世不可能永远没波澜,到了汉武帝刘彻,画风一转,直接“开挂”。公权力集中,诸侯王怕的要命,主父偃进言推恩令,削王制,诸侯变成了中央的“儿子”。汉武帝还爱折腾文化,拿儒学当国学,废掉黄老学派,设太学培养官员,儒家正统地位就这么扎下了根。
有了“内功”,武帝手也没闲着,“外功”更是猛。卫青、霍去病、李广这些名将,都是武帝的王牌,打匈奴、收河套、修长城、开疆拓土,一点不含糊。南方南越、闽越、夜郎、滇国全被招安,西域也玩得风生水起,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一条商路直接让东西方交流火起来。汉武帝还搞联姻,用公主嫁给西域各国,离间匈奴势力,把草原局势搅了个天翻地覆。
不过,武帝打了太多仗,经济透支严重,晚年吃了“巫蛊之祸”大亏,太子刘据冤死,国家财政一地鸡毛。武帝不得不放慢脚步,搞“轮台之诏”,改重兵为养兵,经济整顿,施行均输平准,压物价,稳民心。等武帝撒手,刘弗陵继位,国家“休养生息”继续,霍光掌政,权力集中,匈奴连吃败仗,边疆稳了,内部也慢慢“回血”。
汉宣帝刘询上台后,政策更宽松,把宽政挂在嘴边,和民众修复关系。西域班超出击,西域都护府建起来,汉朝在西亚、中亚都刷上了“存在感”。匈奴再闹腾也被压下,四海来朝,孝宣之治成了汉朝又一段黄金时代。
但天下没不散的宴席,汉宣帝一去世,外戚和宦官又开始“斗鸡”,政局腐败,争权夺势玩命,社会动荡成家常便饭。汉和帝时期,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专权,老百姓叫苦连天。中间汉章帝努力恢复国力,边疆也算安定,可内斗没断过,国家开始头重脚轻。
到底是“锅太大,人手不够”,王莽这个野心家,在公元8年捡漏坐上皇位,成立新朝。可惜才几年,绿林军、赤眉军群起反抗,把新朝推翻。刘秀又卷土重来,恢复汉家江山,定都洛阳,东汉重开,历史称东汉为“光武中兴”。
刘秀没让江山染第二锅血,先安内,再攘外,把全国打成一块铁。西域都护府加大力度,边疆也牢牢掌控,老百姓喘口气,重新过上“好日子”。明帝、章帝都算有作为,明帝派窦固剿匈奴,光顾着收复西域还打得顺手。章帝时期,窦宪三战匈奴,北方基本稳定。各地民族融合,南疆、西域相继入版图,日子过得有点“两汉盛世油润”。
可惜好局没维持多久,汉章帝死后,年幼汉和帝上位,窦太后操盘。外戚和宦官各种撕,永元年间斗得你死我活,朝廷像个麻将桌,人人都想“胡牌”,结果没人理国家。民变多了,社会风气变臭,百姓流离失所,东汉渐渐走向灭亡。
最后一棒交到汉献帝,外戚宦官还是没完没了,公元220年曹丕借机篡汉,魏朝建立,东汉正式“下线”。从此五胡十六国蜂拥而起,南北朝对峙,全国拼图碎片化,大家过了几百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日子。
汉朝这几十代人,把中华民族这根主线拧得结结实实。无论是文景之治时的休养生息,还是光武中兴后的大一统,都有了点“盛世如画”的样子。汉人、汉族,名字都来自这里,后面谁都没法绕过去。总之一句话,汉朝的世界,就是咱中国人的底色。
读完这段历史,才明白一句话,江山易改,底子难移。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