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乌克兰民众大多倾向停战,80%受访者表达了不再继续战斗的意愿

发布日期:2025-09-11 11:14:56 点击次数:183

8月31日,乌克兰评级集团通过电话采访了大约1600名乌克兰成年居民,问了他们对战争未来走向的看法。调查结果挺让人意外:59%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停止战斗,靠谈判达成妥协”,而只有20%的人觉得应当“继续战斗,直到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归来”。

这次调查的误差不超过2.5%,基本还原了乌克兰民意的重大变化。相比2023年2月,支持停战的人数飙升了47个百分点,而坚持战斗到底的比例则减少了53个百分点。

乌克兰评级集团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乌克兰民众都希望冲突能尽快结束。除了59%的受访者明确支持停战、通过谈判达成妥协外,还有1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战斗到底,直到恢复到2024年2月23日的边界线”。

还有4%的受访者表示难以回答,另有4%选择了其他方案。支持继续战斗的人数已经大大减少,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少数人。

8月初,盖洛普咨询公司公布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个走向,大约70%的乌克兰人支持用谈判来解决冲突。如今,战争已经拉开到第三个年头,乌克兰社会正经历一场空前的心态变化。

让人意外的是,大家对“胜利”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7%的人还坚持以恢复1991年的边界作为胜利的标志。

现如今,34%的民意认为,救出战俘和被绑架的孩子才是真正的胜利,而停止导弹攻击和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性也比恢复原有边界更重要。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实际上折射出战争的残酷现实。当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被战火波及时,原本抽象的政治目标被具体的人道关怀所取代。亲人的安危变得更加紧迫,人的基本需求超过了那些政治口号。

德新社8月31日的报道显示,绝大部分乌克兰人都挺支持停火的,但前提是得有明确的安全保障做保证。大约75%的受访者觉得,要结束敌对,欧洲和美国的安全保障必须先到位。

这说明乌克兰民众可不像天真地要求马上停火,他们更盼望有靠谱的国际保证,能防得住俄罗斯在达成和平之后再搞突袭。

特朗普总统正积极推动停火协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乌克兰提出的切实安全保障上。82%的受访者觉得通过谈判才能现实解决战事,其中62%支持让其他国家帮忙牵线搭桥,而20%则倾向于直接和莫斯科对话。

调查显示出个挺有意思的趋势:年轻人对战争的未来看得比老年人更乐观。18到25岁的年轻人里,有88%的人相信战后还能扭转局势;而60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个比例只有65%。

乐观的差距达到8个百分点,这其实反映出不同年龄层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的差别。年轻一代是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习惯了信息传播的快速节奏,看到国际社会的援助,也对科技创新和合作充满信心。

而老一辈经过苏联解体的风云变幻,他们习惯用历史的阴影去看待现在,往往更保守一些,心里也多了几分忧虑。这种代沟不仅仅是心态上的差别,更暗示着年轻一代或许会在未来扛起重建国家的担子,承担起更多责任。

乌克兰的兵力几乎已经用完。开始时,主要靠现役部队作战,25到60岁的男性都不能离境。等战势变得更激烈后,28到60岁的男性也被强行征召参战。

征兵的年龄界限一再下降,从原本的18岁到24岁,现在都得被动员入伍。今年7月,甚至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被叫上战场。这就意味着,连退休的老头都得拿起枪,去应对这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

到2024年为止,泽连斯基已经组建了不少于6万名女兵,现在这个数字差不多快到10万了,几乎占乌克兰现役军队的五分之一。

没上阵打仗的女人,有的干起了工厂里的活,有的钻进矿洞里,而将近30万女性则在军工厂拼命加班,努力为战争输送后勤。

现如今,乌克兰不仅短缺人手,还缺资金、缺武器,连最基础的物资都越发紧张。就算有50万发子弹,三个士兵也只能用一个月。想要购买美国的防御系统,要花掉1.38亿美元。

这些数字的背后,说明乌克兰正靠卖掉自己的一些矿产资源来筹集战费。为了坚持战斗,泽连斯基几乎把手头上最值钱的资源都变卖了,现在看来唯一能依靠的,可能只有西方的援助了。

西方的援助可不是没有门槛的,里面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利益瓜葛。特别是特朗普,根本不想再继续往乌克兰这个无底坑里掏钱。特朗普和普京会晤,目的就是为了促成停火,然后又分别和泽连斯基聊了一下,试图劝他们达成和谈。

乌克兰人民对美方的信任感一下子掉了不少,跌到了24%,比2022年少了62个百分点。相反,德国的支持率却飙升到了67%。

这波变化的背后,是柏林对乌克兰老百姓真真正正的帮衬,比如送去模块化净水站(解决了28%的居民喝水难题),还有移动牙科诊所(专门救治战地上的牙疼),以及社区里的心理急救站。

泽连斯基七月签了个扩大情报机构权限的法案,德国外长马上出来警告,说这事踩到了欧盟的底线。美国倒是挺随意的,没多说什么,只说尊重乌克兰的主权。百姓们听得很清楚:柏林其实更关心乌克兰老百姓能不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尽管战争还在持续,乌克兰还是拼命想保持自己的技术水平。8月中旬,乌克兰内阁推出了个“青年技术护照”项目,允许22岁以下的男孩去欧盟学习一些缺乏的人才技能,表面上看是为了减轻征兵压力,实际上呢,也是一种人才调动的战略安排。

在战前,IT行业占乌克兰出口总额的34%,如今已变成国家经济的支柱。像哈尔科夫的女程序员卡蒂亚这样的人,每天一大早就用星链卫星连接到苏黎世那边的公司服务器,到了午休时间,她还在忙着写一些地雷检测用的程序。

德国的职业学校推出了重建加速课程,波兰也提供了线上工程师证书培训。来自切尔尼戈夫的汽修徒弟丹尼斯,目前在学习怎么修理风力发电机的叶片,打算战后在顿河沿线装风机——比起在战壕里混了半个世纪,觉得这个项目更有意义。

第聂伯河的水还是在流淌,可是两岸的百姓都快累垮了。在街头采访时,一个基辅市民笑着说:“我们还是相信会赢,只不过现在的赢,意味着孩子能平安上学,家人能团聚吃饭。”

乌克兰评级集团的民调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声明,而是一个踏实的民族觉醒。人们从那种浪漫的英雄故事中走出来,转而相信一种更有生命力的坚韧——在炮火中调整希望,在黑暗里守护微光。

数据显示,超过八成乌克兰人觉得谈判才是结束战争的实际路子。这可不是投降,而是经历了三年战火后,这个民族对和平有了更真切的理解和强烈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