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范围内,若论依靠战争获取利润的国家,美国不可不提。自1776年建国以来,美国在过去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有将近九十个百分点的年头都卷入了各类战争。从朝鲜半岛到越南,从阿富汗到伊拉克,每当战争爆发,总能看到星条旗的身影。令人惊讶的是,其他国家越战越穷,而美国却常常因战事变得更加富有。特别是在二战之后,美国不仅未因战祸而衰败,反而稳坐世界霸主之位。
为何美国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样的经济与战争模式,中国古人早有类似经验和深刻认识。历史倒退至东汉末年,全国动荡不安,董卓挟兵入主洛阳。虽然他在政治上的声望并不高,手腕却极为老辣,尤其在筹措军费方面极为精明。据《后汉书》记载,董卓下令熔化宫廷青铜器铸造新钱,原本五铢钱四克重,他却将其改为松松垮垮的“榆荚钱”,含铜量骤降,仅为十分之一。这一做法等同于如今用价值极低的硬币充当百元钞票,货币体系立即崩溃。
史学家黄朴民曾估算,当时市场上一斛大米的价格由三十钱飙升至几十万钱,粗略换算,如今三元一斤的大米变成三百元也不为过。受害最重的是官吏,三公本应享有三百五十斛米的月俸,实际能到手的往往不及三成。民众更苦,考古学家的发掘显示,那一时期的墓葬多以粮食布匹为主要陪葬品,钱币反而不受重视,物物交换再度盛行。
尽管经济濒临崩溃,董卓依然持续增发铸币,用于维持其西凉军的庞大开销。正如《三国志》所载,士兵个个腰包充盈,社会财富几乎尽归军阀所有。这种现象被现代经济学称为“通货膨胀税”,董卓对民间财富的攫取程度,甚至比非法势力更为严厉。
与董卓激进短视的做法不同,刘备在蜀地则采取了更加成熟稳健的策略。初入益州时财政极为拮据,刘巴献策发行新的货币“直百五铢”。这种钱重量是普通五铢的三倍,标价却高达一百倍,乍一看来近乎以权谋私。刘备下令将盐、铁、蜀锦等战略物资收归国有,并规定皆须用新币交易,实现币制改革的配套推进。
凭借对货币发行数量的严格控制,刘备避免了董卓式的恶性通胀。蜀锦畅销魏、吴,即便是曹丕也青睐蜀锦制成龙袍。如此一来,直百五铢钱逐渐在三国之间流通,成为区域性硬通货,在维持蜀汉财政和军力方面作用巨大。
综观历史,美国之所以能在战争中收获财富,靠的是三项关键优势。首先是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两洋环抱,北有加拿大,南有墨西哥,国土本身鲜有战火波及。二战期间,欧洲焦土遍地,日本饱受核袭,而美国的工厂照旧运转,股市依旧交易,俨然一位超然的“看客”。美国长期依托先进的军工体系,将武器出口转化为巨额利润无论是最新的F-35,还是翻新的M1坦克,全球市场需求旺盛。2023年,其武器出口额便超过两千亿美元,已与部分国家的全年军费相当。
第三项王牌更为惊人美元霸权。其他国家打仗需要筹集实打实的黄金外汇,而美国则只需开动印钞机,用美元即可支付全球战争开支。表面显得神秘莫测,实则本质与东汉末年的货币策略并无二致。董卓滥铸小钱,刘备变革币制,他们都试图通过控制货币发行来维持军用物资供应,本质上是古今一理。
这一切的核心命题在于:谁掌控货币发行权,谁便在战争中居于主动。美国之所以能四处出兵,离不开美元在全球的流通地位。无论是石油还是军火,均需以美元结算,这一机制确保了美国能够用“绿纸”兑换来自世界的现实财富。
这种体制也并非牢不可破。历史早已证明,货币滥发只会自毁根基。董卓因揠苗助长而落得身首异处,而今美国国债高达34万亿美元,隐忧日益加深。
同样,刘备所推行的直百五铢也可看作今天美元与资源捆绑的一种早期版本。蜀锦仿佛中东石油,货币绑定有形资产,这才使新币保值且流通广泛。与之相比,美国虽以美元绑定全球大宗商品,但近年来美联储频繁加息,导致阿根廷、土耳其等国货币剧烈贬值,这实际上是新一轮的“通货膨胀税”,转嫁危机于全球。
归根结底,战争经济学的核心在于整体国力的较量。美国凭借天然屏障,军工出口与美元货币体系“三驾马车”纵横天下,自二战以来屡试不爽。但历史终究不是直线发展的。董卓西凉军曾不可一世,也敌不过经济失控的后果;蜀汉货币一度流通三国,却难挡连年沉重兵役。
当今的美国,依旧凭借航空母舰全球驰骋,展现超级大国威仪。但历史往往会重演,正如当年董卓囤积财富于郿坞,却难以抵挡内乱崩塌。如今美元霸权正面临裂痕,全球“去美元化”浪潮席卷中东与东南亚,俨然成为现代版的诸侯共讨董卓。未来世界格局,变革的脚步或许已经悄然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