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北洋水师铁甲选型,英国日本竞赛,美国印第安纳成讨论焦点

发布日期:2025-07-29 09:33:52 点击次数:110

一说到北洋水师,总绕不开“定远”级铁甲舰。那会儿在亚洲那是大杀器,英国造的,排水量一万来吨,两门305毫米大炮,装甲皮厚。可好景不长,日本紧跟着搞来“富士”级战列舰,比“定远”还壮实,不光吨位大、跑得快,主炮硬是4门305毫米,加上新式混合装甲,横看竖看都比“定远”高一头。北洋水师咋办?网上一堆讨论,买新船还是买巡洋舰,还是抱哪个造船强国大腿,老生常谈,不如抛个新话题——美国造的“印第安纳”级前无畏舰,适合北洋吗?这种超级乌龟壳铁不铁,到底能不能让北洋水师挺直腰杆?

眼前先把英国推一边,现在还幻想北洋能向英国下单买现役顶配,真不太现实。“君权”级是英国海军自己玩的,外卖只能给削配置版本,能买到的基本跟“富士”是亲兄弟,火力差不多,装甲配置缩水,主炮口径一样,副炮、航速全压一头。德国那边呢?铁甲舰倒是有,可好点的战列舰“勃兰登堡”级,主炮口径283毫米,最多6门,配置太随意,弹量只有人家“君权”级的七成,装甲厚度400毫米,看似结实,其实不是哈维装甲。副炮口径尴尬,只有105毫米,射速比不过别人新一代速射炮。网友调侃,德国那会其实“保不齐还不如德意志帝国开来的啤酒桶管用”。

想走意大利路线,就只能买铁甲舰或者装甲巡洋舰。像“加里波第”级,理论上可以和“富士”掰掰手腕,2门203毫米主炮加一堆152毫米速射炮。吨位小、速度快,拿来玩洗甲板,但想正面硬杠日式战列舰,这个计算还是亏本生意,毕竟主炮口径差太多。绕不开法舰,法国造船风格那是真奇特,主炮274毫米一挂,还有各种奇葩混装,李鸿章愿意买才怪。

讲真,北洋真正有机会买到的“绝对战力”,就剩美国的“印第安纳”级。美国当时还在成长阶段,不像盛产自由航行那会儿,到处送大船。但“印第安纳”级刚好赶上了战列舰大换代的头一波,是美国造船工业噌噌向上的招牌货。你要说乌龟壳,这玩意绝对名正言顺。330毫米主炮4门,副炮、鱼雷管、速射炮一堆,主装甲厚18英寸(457毫米),还上了新哈维技术。典型一个缩小版“安全屋”,火力、防御全倾斜保护,炮塔布局科学,舱室区隔严密,不怕一炮崩全船。

网友还专门扒拉过参数:“印第安纳”级吨位万吨出头,4门330毫米主炮布在两个双联装炮塔,八门203毫米倾斜布置,水下六管鱼雷发射口。别看航速只有16节,跟上20节的快船有点差距。可当时远洋近海作战,拼的还不是机动而是“谁能挨住对轰”。“富士”级就硬杠火力,拼命兼顾速度和防护,“印第安纳”干脆把壳子再加厚。仗打起来,吨炮对吨壳,别的不说,光火控和舰体结构肯定撑得更久。

再细想一点,大部分人以为北洋只能全盘照搬,美舰这战列舰一买回去,连班子都不用自己组,美国造、英国炮、混合装甲,该有都有。有人说,330炮用不上,直接和英国下单,主炮改成305毫米/35倍径,这样弹药还有稳定供给链。203毫米二级主炮也换成英国40倍径速射炮,火控用英式的,保养容易,实用性高。装甲主带缩薄到9英寸,其他地方主要是增大面积,保证副炮区、动力舱也有保护,前线换壳用的思路,一样适用。

不过讨论到最后,围观党最关心还是战术打法。硬碰硬,“印第安纳”级全员埋头装甲,没事就缩炮塔,敌人一轮齐射下来最多挫点油漆。真到了决战,“富士”级哪怕多2节船速,也不是能随便跑T字战术那种空间,加之北洋水师本来侧重防御组织,乌龟壳属性越强越贴合李鸿章那一派。比机动,虽然弱一波,比对抗消耗,印第安纳型简直为老北洋量身定制——不求击沉对手,先抗住一切再说。要知道战场环境比的就是谁能最后保持战力。

“印第安纳”级战略配角,意义不在打得没谁,而在于撑得最久。北洋自己要真能搞到一整套美式战列舰,适当调整火炮配置、装甲分区,俨然就是移动的海上堡垒。日本再怎么机动,火力再怎么猛,短时间也难穿透全线。而且别看“印第安纳”型慢,玩联合布阵,侧翼掩护,整体防御一体化,比各自为战、速成巡洋舰拉快节奏靠谱得多。大家都记得甲午一战,北洋主力旗舰挨了多少发才下沉,那要是加厚50%的壳子,光靠主炮打沉?难上加难。

网友评论也很犀利:“买‘印第安纳’那就是买安全感!”“乌龟壳天下无敌,只缺一双鞋”。还有老军迷复盘,“如果当年北洋真弄了一批印第安纳级,那日本主力舰恐怕只能远远打冷枪,近身一看脑袋嗡嗡地。”可见美国第一次造万吨舰就敢这么做,技术底子和工业不是一般的大。

说到底,北洋水师最想买的,是能抗、能打还不轻易沉的家伙。“印第安纳”就是这种思路下出的产物。带回家,火控系统学英国,造船学美国,战术打法学自己的防御主义,本土修修补补,稳住主炮带来的火力优势,防护带来更持久的作战能力。虽然那时候国际局势复杂,能不能买成还有许多客观限制,但光技术角度,“印第安纳”级定制版,比市面上能买到的其他战列舰,更贴合北洋“以厚压猛、以坚拖速”的战略需求。如果有,北洋至少不会那么快被打穿,战局也许真会多拖一阵。

不是冤家不聚头,老美的乌龟壳拿到东亚战场,命门就是速度慢点、远洋航程受限。真想用好,还得靠完备后勤补给和成熟战术体系。北洋当年缺乏的不单是硬件,更缺的是这种量身定做的“硬实力”思路。反观现在,组合创新、消化吸收早成底层文化,装备设计再难也能理出路子。历史教训贴在这,谁都能看得明白,一条路就是不断试,试对了自然成。谁还敢说我们只会等着洋枪洋炮救命,这才是真正属于后来者的底气。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