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比头发丝还细!60通道动态电极问世,脑机接口终于“听懂”大脑了

发布日期:2025-10-09 14:07:13 点击次数:186

当科学家第一次把电极植入大脑,试图捕捉神经元的“悄悄话”时,他们或许没想到,这个连接人类智慧与机器算力的“桥梁”,会被一个致命问题卡脖子30年:植入的电极就像钉死在大脑里的麦克风,既听不全神经活动的“交响乐”,又会被人体当成“入侵者”层层包裹,最终变成“哑巴”。直到今天,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团队用一根头发丝粗细的“神经蠕虫”,让这个困局有了颠覆性的答案——电极,终于能在大脑里“游走”了。

一、被“钉死”的大脑:静态电极的30年死结

脑机接口的本质,是让电子设备与神经组织“对话”。而电极,就是这场对话的“翻译官”。但过去半个世纪,这个“翻译官”一直是个“死脑筋”。

传统植入式电极,无论是早期的金属针状电极,还是后来的柔性薄膜电极,都逃不开“静态植入”的宿命:一旦通过手术植入大脑或肌肉,位置就被永久固定。就像你拿着麦克风站在演唱会现场,却只能对着舞台角落的吉他手,永远录不到主唱的声音——大脑的神经活动是动态的,神经元会“搬家”,信号会“游走”,固定的电极只能捕捉到局部、片面的信息。更麻烦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对“外来物”有天然的排斥反应:电极植入后,周围组织会启动“纤维化包裹”程序,就像给电极裹上一层厚厚的“隔音棉”,信号传导能力随着时间急剧下降。临床数据显示,传统电极植入后平均6个月就会出现明显信号衰减,1年以上基本丧失实用价值。

这两个死结,让脑机接口长期停留在“实验室玩具”阶段。想让瘫痪患者通过脑机接口控制假肢?电极固定在运动皮层某个区域,一旦患者想动的是手指还是脚趾,神经元信号来源变了,接口就“失灵”。想通过脑机接口治疗癫痫?电极只能监测固定脑区,癫痫病灶“游走”到别处,就成了“盲人摸象”。甚至马斯克的Neuralink,尽管在植入手术的微创化上做了突破,但核心电极依然是“被动固定式”,本质上还是在“优化麦克风的安装方式”,没解决“麦克风不会动”的根本问题。

二、“神经蠕虫”怎么让电极“活”过来?

中国团队研发的NeuroWorm,名字里就藏着突破的密码——“蠕虫”,意味着它能像生物一样灵活运动。这根直径仅196微米(比头发丝还细)的纤维电极,被赋予了三个“超能力”:

第一个超能力:会“拐弯”的身体。 传统电极是“直杆杆”,植入时只能走直线,到了目标位置就“钉死”。而NeuroWorm用了“卷曲技术”和“分段独立通道”设计:60个记录通道沿纤维长度方向独立分布,就像在一根细线上串了60个微型“信号接收器”。更关键的是,研究团队在纤维头部嵌入了一个比米粒还小的“磁控单元”——相当于给电极装了“方向盘”。结合高精度磁控系统和即时影像追踪技术,医生可以通过外部磁场远程控制NeuroWorm的前进方向:遇到脑组织阻碍时能“拐弯”,需要更换监测目标时能“掉头”。在兔子颅内实验中,它像一条灵活的蠕虫,自主避开血管和重要神经束,精准到达不同脑区,实现了“哪里有信号就去哪里”的动态追踪。

第二个超能力:“多声道”录音笔。 60个独立通道是什么概念?传统柔性电极通常只有10-20个通道,就像“单声道录音”;NeuroWorm的60通道,相当于“全景声麦克风阵列”。这意味着它能同时记录多个神经元集群的活动,甚至捕捉神经信号在不同脑区之间的“传递路径”。比如运动皮层控制手臂运动时,信号会从初级运动区传到辅助运动区,再到脊髓神经元,传统电极只能“听”到其中一个节点,而NeuroWorm能追踪整条“信号链条”,这对破解大脑神经编码规律至关重要。

第三个超能力:“隐形”的生物相容性。 解决了“动起来”的问题,还要解决“活得久”的难题。传统电极的“纤维化包裹”厚度通常在50微米以上,而NeuroWorm植入13个月后,周围纤维包裹层平均厚度仅23微米——相当于两张A4纸的厚度,几乎不影响信号传导。更关键的是,周围组织的细胞凋亡率与正常组织相当,说明它几乎没有引发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这背后是材料和结构的双重优化:电极主体采用可拉伸的柔性聚合物,与生物组织的弹性模量更匹配,减少机械刺激;表面做了“仿生修饰”,模拟生物膜的化学特性,让人体“误以为”它是“自己人”。大鼠腿部肌肉植入实验显示,NeuroWorm稳定工作超过43周(约10个月),肌电信号质量始终保持稳定——这是传统电极想都不敢想的“超长待机”。

三、从“机械连接”到“生物协同”:脑机接口的范式革命

NeuroWorm的突破,远不止“电极会动”这么简单,它标志着脑机接口从“机械连接”迈向“生物协同”的范式转变。

过去的脑机接口,本质是“机器主导”:电子设备设计好参数,生物组织被动适应。电极是“硬邦邦”的机械结构,神经组织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两者之间是“对抗关系”。而NeuroWorm第一次实现了“机器主动适应生命”:它的柔性可拉伸特性,能随着脑组织的自然蠕动而形变,避免机械损伤;它的主动响应能力,能根据神经活动的变化调整位置,实现“生物组织动,电极跟着动”的协同运动;甚至它的长期生物相容性,让“人体-机器”边界变得模糊——不再是“我植入了一个设备”,而是“我多了一个能和神经对话的‘器官’”。

这种范式转变,直接打开了脑机接口的“应用天花板”。比如外骨骼控制:传统脑机接口需要患者“学习适应”电极的固定信号采集范围,动作指令识别准确率很难突破90%;而NeuroWorm能主动追踪运动皮层神经元的动态信号,患者想“抬手”还是“握拳”,电极会“追着信号跑”,识别准确率理论上能接近100%。再比如康复辅助:中风患者的运动神经通路会“重组”,传统电极几个月就失效,需要反复手术更换;NeuroWorm能在体内稳定工作数年,随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动态调整监测位置,真正实现“长期陪伴式康复”。

四、中国“智”造:在脑科学竞赛中换道超车

脑机接口被视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终极形态”,全球科技巨头和科研机构都在竞速。美国侧重“工程化落地”,比如Neuralink的“缝纫机式”植入机器人,追求电极阵列的“数量优势”;欧洲侧重“临床应用”,比如用侵入式脑机接口治疗抑郁症。而中国团队的NeuroWorm,走了一条“差异化创新”的路——不是在“电极数量”或“植入方式”上内卷,而是直击“动态响应”和“生物相容性”这两个核心科学问题,实现了“换道超车”。

这种突破不是偶然。中国在柔性电子领域的积累为NeuroWorm奠定了基础:从可穿戴设备的柔性传感器,到植入式医疗器件的生物相容性材料,技术链条已形成闭环。更关键的是,研究团队没有停留在“做出样品”,而是直接验证了“长期稳定工作”——43周肌电信号记录、13个月低纤维化包裹,这些数据不是实验室里的“瞬时闪光”,而是能支撑临床转化的“硬指标”。正如《自然》审稿人评价:“NeuroWorm将脑机接口电极从‘被动机械装置’提升到‘主动生物协同系统’,是该领域过去十年最重要的突破之一。”

五、未来已来:当大脑不再是“黑箱”

当然,NeuroWorm还不是终点。研究团队下一步要攻关“活性主动响应型柔性电极”——不仅能“被动响应”外部磁场,还能“主动感知”生物环境变化:比如检测到炎症反应时自动释放抗炎因子,感知神经元放电频率异常时主动调整信号采集参数,甚至未来可能集成“能量自给”模块,通过体液中的葡萄糖发电,实现“永久续航”。

这些想象的背后,是人类对大脑这个“宇宙中最复杂系统”的探索野心。过去我们研究大脑,像“隔着毛玻璃看星星”,静态电极只能看到几个固定的“亮点”;现在有了会“游走”的NeuroWorm,就像“发射了一艘能在大脑星空中巡航的探测器”,能绘制更完整的“神经活动星图”。当电极从“死的”变成“活的”,从“固定的”变成“动态的”,从“机械的”变成“智能的”,我们距离真正“读懂”大脑,或许只差时间。

最后回到那个朴素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让电极在大脑里“游走”?因为人类对自由的渴望,从来不止于身体的移动——更在于思想的传递、情感的连接、潜能的释放。NeuroWorm撕开的,不仅是传统脑机接口的技术困局,更是人类探索自身边界的又一道裂缝。而光,正从那里照进来。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