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波微潋
第一部分:
1937年,延安,一个闷热的夏夜。在一孔简陋的窑洞里,只有一盏豆大的油灯在摇曳。43岁的毛泽东,正伏在小小的土炕桌上,奋笔疾书。窗外,是日寇全面侵华的隆隆炮火;笔下,是他即将完成的、足以改变中国命运的旷世雄文。
一个月内,两篇石破天惊的哲学著作——《实践论》与《矛盾论》横空出世。如果说《毛泽东选集》是一部屠龙的武功秘籍,那么《两论》,无疑就是这部秘籍中最核心、最致命的终极大招。
后世无数人,在读完《两论》后,都有一种“想跪”的冲动。因为它仿佛揭示了某种宇宙的终极规律,能解释世间万物的纷繁复杂。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两篇看似高深的哲学论文,其思想的火种,竟源自23年前,一个因家贫只能上免费师范的湖南青年,与他的恩师之间的一段神秘对话。
这位恩师,究竟向青年毛泽东,透露了怎样一个关于“宇宙大原则”的惊天秘密?而青年毛泽东,又是如何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用自己的双脚和鲜血,去验证和破解这个秘密的?
第二部分:
要解开这个谜,必须回到1914年的湖南省第一师范。
那时的毛泽东,还是一个穿着破旧长衫、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农家子弟。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两位堪称“穿越者”的恩师——杨昌济和徐特立。
杨昌济,这位学贯中西的大儒,似乎早已看穿了历史的走向,他毕生的目标,就是“欲栽大木柱长天”。而毛泽东,就是他苦苦寻觅的那棵“大木”。据杨昌济的日记记载,他曾将晚清名臣胡林翼的箴言转赠给毛泽东:“天下事只在人力作为,到山穷水尽之时,自有路走,只要切实去做。”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青年毛泽东深受震动,甚至为了铭记,将自己的字改为“润之”(胡林翼字“润芝”)。
而另一位恩师徐特立,则传授给了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治学法门。从此,毛泽东读书,必在书上写下密密麻麻的批注。史料记载,一本10万字的《伦理学原理》,他竟写下了1.2万字的批注!
然而,真正点燃毛泽东思想火种的,是杨昌济提出的一个终极问题。他启发毛泽东去思考:“宇宙间所有一切之现象,皆由此大原则而生,吾人当神思默会,洞晓此大原则。”
这个“大原则”,就是宇宙的终极规律。杨昌济将寻找这个规律的钥匙,交到了青年毛泽东的手中。
杨昌济
第三部分:
从此,寻找“大原则”,成了毛泽东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他在1917年写给好友黎锦熙的信中,立下誓言:“未来将用全部工夫,向大本大原处探讨,探讨既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
他没有像王阳明那样去“格竹子”,而是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也更伟大的道路: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他的实践,堪称惊世骇俗。 为了体会《尚书》中“烈风雷雨弗迷”的意境,他竟在暴雨之夜独自攀爬岳麓山。为了“读无字书”,他与好友萧子升不带一分钱,徒步千里,漫游民间,亲眼去看民生百态。
1925年后,他更是将整个中国农村,当作了他最大的实验室。他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细致入微的社会调查,最终看懂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六个阶级:地主买办、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流民。
在无数次的调查、思考和实践中,他终于触摸到了那个“大原则”的脉搏——变化。他顿悟:世界的终极规律就是永恒的变化,而认知这个规律的唯一方法,就是辩证法。
巧合的是,他发现,他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其核心正是唯物辩证法!那一刻,个人的顿悟与主义的信仰,实现了完美的统一。他找到了那把可以解开中国所有死结的钥匙。
第四部分:
找到了钥匙,如何开锁?
毛泽东的答案是:靠枪杆子,去打仗!
从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到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再到长征路上的九死一生,毛泽东亲身参与和指挥了数百场战斗。他将整个中国革命的战场,变成了检验和发展他思想的终极试炼场。
1936年,在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后,43岁的毛泽东,感觉自己累积的“实践”已经足够了。他开始提笔,试图将这20年来对“大原则”的探寻,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
这场长达20年的“悟道”,最终将凝结成怎样惊世骇俗的思想结晶?《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看似高深的哲学论文,对于一个急需解决生存问题的普通人来说,究竟隐藏着怎样简单而又致命的“成事心法”?
第五部分:
1937年,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一气呵成,写下了《实践论》与《矛盾论》。这两篇文章,就是他对那个“大原则”的最终解答。
《实践论》回答了“如何认知世界”。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认知,只能从实践中来。你必须亲身去尝试,去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它彻底粉碎了“书本至上”的教条主义,为一切“摸着石头过河”的伟大创新,提供了最坚实的哲学基础。
《矛盾论》则回答了“如何分析世界”。它揭示了“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任何事物内部都充满了矛盾,这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它教会我们:遇到问题,不要向外找借口,而要向内找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懂得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解决核心问题。
这两论,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从认识到改造世界的“终极方法论”。
对于普通人而言,它至少教会了我们三件足以改变命运的事:
耐心比方法更重要: 因为万事万物的发展都充满矛盾和斗争,所以挫折是必然的。只有沉下心坚持,才能等来厚积薄发。
成长的最快方式,是死磕自己: 遇事不决,反求诸己。把所有精力都用在提升自己身上,而不是抱怨外部环境。
成功的唯一道路,是永不停止实践: 不要怕犯错,不要怕失败。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成功的排除法,让你离真相更近一步。
毛泽东
第六部分:
《两论》的诞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完全成熟。它不仅指导了中国革命走向最终的胜利,更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几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多年以后,当一位年轻的创业者,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偶然读到《实践论》里那句“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他或许会突然顿悟,原来自己每一次的跌倒,都并非徒劳。
当一个身处困境的中年人,在读到《矛盾论》里“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时,他或许会停止抱怨,开始反思自身的不足,从而找到走出低谷的力量。
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最伟大的地方。它不是被供奉在神坛上的理论,而是源于最鲜活的实践,又能回归到实践中去,成为每一个普通人改变自身命运的、最锋利的武器。那两篇写在延安窑洞里的文章,至今,仍在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参考资料:
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杨昌济,《达化斋日记》。
徐特立,《徐特立文集》。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
《延安的窑洞与中国的命运:一个外国记者的观察》,(虚构的纪实文学)。
《哲学与革命:<两论>诞生前后的思想论争》,(虚构的学术专著)。
声明:虚构部分是故事发展的需要,请大家仔细甄别。